
大多数人一提起唐初军事人才可查配资实盘平台,脑子里首先跳出来的永远是那位“天可汗”李世民,可实际上,除了他以外,还有四位统帅的军事才能,同样让后人惊叹。
先说李靖。这位老将,从隋朝改投李唐,本来朝野上下对他有几分疑虑——谁知道他会不会在关键时刻掉头杀回来?
可李渊最后还是放了他一马。当时李渊揣着小本本,想着:他战功赫赫,可他还曾密告隋朝皇帝,我不放心;可他又趁我要起兵时想去都城告发,我更不放心;无奈下,只好把自己侄子安排跟着,生怕他搞小动作。
可后来他干了什么?他对着李渊跪倒,“愿家国一统,不负陛下恩德”。
李渊闻言半信半疑,可李世民也上前为他求情,才算揭过这段心结。李靖到唐军帐下时,年过不惑,甚至要迈入花甲,可他却迸发出超凡战力。
那一次,王世充横行江淮。李世民北攻突厥把守,南线全靠李靖。
展开剩余80%李靖领兵直捣金陵,“大军直指王城,夜半发难,敌军犹在梦中,就已人仰马翻”。紧跟着,他又横扫江南割据势力萧铣,一举制服千万江南兵马,稳住了南国根基。
这一战,对大唐统一可谓奠基石。如果没有李靖平定南方,大唐统一恐怕要拖上好几年。
此后他继续随军南征蜀汉余孽,平定辅公祏,功绩赫赫。贞观年间,突厥再犯边陲,他奉命镇压。
仅用数月,就活捉可汗,东突厥从此不敢再扰边境。再后来,对吐谷浑的战事,也是他率军深入敌后,一举击破。
可见年岁增长并未削弱他的神勇,反而让他愈加老辣。
而此时,年轻一辈的李勣也在崭露头角。李勣本姓“徐”,当年在瓦岗寨立下了斩杀隋将张须陀的奇勋,险些把瓦岗寨的威势压过李唐。
李渊一看,想:这娃厉害,将来必成大用;于是赐姓“李”,改名“勣”。十七岁投瓦岗,二十二就战功卓著,李世民起兵后,便把他招到身边。
贞观之初,他跟随李靖打突厥,两人配合无间,北戮可汗,南平吐谷浑,贞观大业迅速稳固。贞观末年,李靖年事已高,李勣被李世民委以重任,封为顾命大臣之一。
李世民临终前还曾交付李治:“朝政重托李勣”,可见对他的器重。此后,高宗在位,萧条内忧外患频仍,可李勣屡出奇谋,不仅使皇室立于不败,还将西域收归版图,无数传奇至今传为佳话。
再看苏定方,这位老将常被小说、戏曲塑造成“反派”,可正史里,他是个正儿八经的神将。李世民登基后,突厥再一次来犯。
苏定方领两百轻骑,直扑敌阵心腹。那一日,他夜半破营,煽动敌军慌乱,敌可汗惊惧万分,丢下王旗就跑,身边只带两名亲信。
战后,李世民对他说:“若无子房,安有汉室?”又封他百户侯。
后来,李靖老去,李世民去世,太子李治初即位,四方藩镇蠢蠢欲动。新罗告急,吐蕃动乱,西北、东南战火并起,都交给苏定方。
那时他已花甲,可依然马背如飞,一度亲率数千人将周边三国全擒,各种突发情况穷妙处揽于一身。《旧唐书》称他“神略翕张,雄谋戡定,辅平屯难,始终成业”,绝非浪得虚名。
最后要说的是侯君集。他出身官宦世家,本该一心研经史,却只爱马革裹尸。
侯君集少年时就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沙场,参加玄武门之变,更是慷慨陈词,鼓动秦王果决出手,“若不今除两立,后患无穷”。事成,他被封御林先锋,却从不安于小胜:贞观九年,他随李靖出征吐谷浑,提出“深入腹地,断其粮道”的计策,一举取胜。
高昌国叛乱,他也曾领军出击,昼夜兼程,突袭得手,战后兵士无一伤亡。可惜天不假年,贞观末期,他又因与太子李承乾同谋坐大,被李世民赐死,功臣之路就此终结。
这四人,虽然不如李世民那般万人景仰,可他们建功立业的身影,同样烙印在大唐史册——有人说,大唐的基业,一半靠李世民,一半靠李靖;那另一半里,还得加上李勣、苏定方与侯君集。他们或南征北战,或镇守边陲,或平定叛乱,或破敌阵心腹,才让贞观之治得以实现。
唐朝为什么能迅速统一天下?他们盖住了李世民的后方;唐朝之所以能长盛不衰?
他们撑起了边防和内政。
有人会问:这些人,为何不像李世民那般家喻户晓?或许正是因为他们从未被光环笼罩,却以鲜血和智慧,默默奠定了大唐的江山。
乱世到英雄,有人身先士卒,有人智勇兼备,成就了那段最辉煌的盛世。
信息来源:[旧唐书];参考资料:[资治通鉴]可查配资实盘平台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中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